• 注册
  • 查看作者
    • 中国十大寻根基地之一:“宁化石壁村”

      中国十大寻根基地之一:“宁化石壁村”

      石壁村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西,闽赣边界武夷山的东麓,距县城25公里,现属禾口乡的一个行政村,是一片比较开阔的盆地,历史上森林茂密,从远处望去,像一堵绿色屏障,由此得名玉屏。唐中叶更名为“石璧”,五代再改“壁”,后又改今用之“碧”。古称“石壁”即指村落,又指地域,包括了周围的一些村落,石壁是个中心,是这一些区的代称。

        中国历史上,曾由于战乱、饥荒、兵灾以及政府的奖掖,安排,外地经济的引诱等因素,有大批的中原汉人南迁。这些南迁的汉人史称客家人。客家流迁始于东晋,但构成民系则在五代以后。五代以后流迁的被称为正宗的客家人,这些正宗的客家人在流迁中,大多经过宁华石壁(今名“石碧”)。在石壁居住,繁衍生息数代乃至数百年后,又陆续辗转迁往闽西、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及香港、台湾、东南亚各地。所以他们多称一世祖出自石壁,石壁便自然地成为这些客家人的第二祖籍。

        宁化乃闽、赣、粤三省的三江之源——闽江、赣江和韩江均发端于此。其中,东流的翠江,经沙溪汇入闽江,而闽江源便藏匿在建宁与宁化交界处的严峰山上。西流的横江溪,经琴江注入赣江,辛弃疾咏赣州郁孤台的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那东流之水则源于此。至于南流的下坪溪、叶公岭溪,皆属于汀江—韩江水系,滔滔不绝从广东奔向大海。

        一个县,有如此三江分流,惠及三省,不能不令人暗暗称奇,当然,这不仅仅只是就山川地理而言。在宁化,有许多独特的文化现象,有许多宝贵的人文景观。宁化的居民十之八九为客家人。从晋代的“永嘉之乱”到宋代的“靖康之难”,两千多年来,他们的先民从中原一带辗转向南迁徙,最终汇集到宁化县西部的石壁村一带,在十里平川、百里林涛、万顷荒原中,垦荒拓殖,生息繁衍,并由此诞生了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也许,是宁化的水都往外流吧?客家人又不断从石壁村出发,南下广东梅县,再从梅县走向南方各省和世界各地。如今的石壁村,已成为全世界五大洲两百多姓一亿多客家人公认的祖地,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客裔子孙来此寻根问祖。

        宁化又是名传遐迩的书画之乡。清代“扬州八怪”中的黄慎、以“八分出篆”的隶书而名扬天下的伊秉绶,都是宁化人的骄傲。宁化的客家早茶,其品种之繁、制作之精、口感之佳,选料之“绿色环保”,又堪称一绝。美国纽约的唐人街称为“广州粉肠”的一道菜,其实是这里的传统客家美味。

        石壁客家祖地“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宁化石壁是客家摇篮、客家祖地。石壁,是宁化县石壁镇的一个行政村,它地处宁化西隅,与江西省石城县相隔壁,距县城22公里,在福五线公路旁。史料所称的“石壁峒”、“石壁村”、“石壁寮”、“石壁城”等称谓,只是一种地方概念,泛指一个地域,即石壁盆地,其总面积近200平方公里,包括现石壁镇、淮土乡的全部以及方田、济村乡的一部分。石壁村位于这一地域的中央,在历史上也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石壁被称为“客家南迁的中转站”、“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客家摇篮”、“客家祖地”、“世界客家人的朝圣中心”等,这是海内外学者从大量的史料中研究出的结果,有其充分依据。

        客家民系是汉族的一支,属中原汉人。由于战乱,大量中原汉人背井离乡,辗转迁徙到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闽赣结合地区。当时集中到宁化或石壁居住的客家人,来自8省50多个州县,这也说明他们到宁化之前是分散的,未形成特别的民系。客家人从四面八方集中到宁化(石壁),主要原因有2条:一是自然条件。石壁是一个拥有200平方公里的平坦盆地,土地肥沃,提供了优越的生息条件。客家人主流是经江西来,闽赣交界有武夷山相隔,石城到石壁的隘口比其它闽赣交界的隘口更为低矮,交通方便,且宁化是闽江、赣江、韩江的源头,水路交通便利。二是人为条件。宁化,特别是石壁,开发较早,这一地域在南宋之前无战乱,社会安定。唐末黄巢起义军自北而南,自江西、浙江进入福建、广东,而又北上江西,转了一大圈,并未进入宁化,宁化便成为“世外桃源”。

        迁居以石壁为中心的客家人,在安定的环境里,生息繁衍数百年,他们把中原汉人的文化、语言同当地的文化、语言相结合,产生了一种既保留中原古风又有新变化的一种文化、语言,它区别于汉民族其它民系,被称为客家文化、客家话,由此也形成了客家民系。据考证,客家民系形成于宋代。宁化是客家地区,她不仅有着典型的客家文化、语言,而且许多是在宁化形成,且流传到其它客家地区。宁化境内明显地反映出客家文化、语言的承前启后的现象。宁化(或石壁)不仅被称为“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而且也被称为“客家文化、语言的摇篮”。

        客家民系形成之后,由于战乱、政府奖厉及开拓发展之需要等多方面原因,客家人开始以石壁为中心的闽赣地区向国内外迁徙,而今遍布五大洲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亿2000万人口。客家人不仅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客家语言,同时也涌现了众多显赫人物,如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理学家朱熹、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现代伟大文学家郭沫若,马来西亚首任国王叶莱、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及台湾李登辉等。

        石壁正是由于其在客家史上的特殊地位,而受到客家人及史学界的重视、仰慕,以致视为“圣地”、“图腾”。近年来海内外客家人、学者、新闻界人士纷纷前来寻根谒祖、考察研究。

        客家人素有爱国爱乡、慎终追远、敬祖穆宗之传统美德。改革开放以来,在海外掀起了一股“客家寻根”热潮。1992年开始,宁化县人民政府为满足众多海内外客属乡亲的“寻根谒祖”需求,在石壁村兴建了一座仿古建筑群——客家公祠,世界客家人从此拥有自己的总家庙。从1995年客家公祠落成至今,每年都举办一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并将每年的10月定为“祭祖月”。祭祖大典期间(每年阳历10月15日—17日),众多海内外客家乡贤千里寻根,共聚石壁、虔诚谒祖,一起参加盛大的祭祖仪式。

        1997年还举办了“福建省首届客家文化旅游节”活动。十多年来,石壁客家祖地景区共接待来自国内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海外24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共27万人次,其中海外寻根祭祖团207个,14309名代表海外80多个客属团体。尤其在2004年,隆重举办了第十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暨石壁客家公祠建竣十周年“双庆”活动,世界客属十九届恳亲大会在江西赣州举行,石壁祖地祭祖大典作为恳亲大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其规模和声势大大超过历届的祭祖大典,此届祭祖大典在海内外客家人中引起了轰动效应。如今,随着海内外“客家寻根热”的不断升温,前来石壁客家祖地寻根祭祖的海外客家人络绎不绝,石壁客家祖地日益成为五洲四海客家人的朝圣中心。(德能)

    • 0
    • 0
    • 0
    • 4.1k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