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查看作者
    • 四川垫江皮氏家谱(2006年版)

      第一章    序  言

      第一节  修谱序

      皮氏家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自西周(公元前827年—前782年周宣王时期)赐姓以来,已近三千年的历史。
      皮氏先祖主居天水郡(即今甘肃天水市和陕西北部地区),后繁衍至豫章郡等地(辖境相当于今江西省)。宋太祖元年(公元960年),远修公率部份族人由豫章移居湖北的麻城、孝感等地。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七十三世祖思明、思通二公奉旨率族人溯长江入四川。七十四世祖孟诰奉旨平幽州战乱有功,出仕安吉州,告老还乡,卒后葬于今垫江长龙乡皮家拱桥坝皮家老塆。皮氏自周朝受姓以来,大约已传九十六代。皮氏家族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对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思明、思通二公居川后,发扬“清白传家、勤俭持家”的家风,为了严教子孙,制定了“训勉条十则”,即提倡“严立身、孝父母、尊长老、训子孙、勤耕读、节财用、存忠厚、慎交游、睦乡邻、恤孤贫”;还制定了“教诫八条”,即告诫子孙“禁赌博、反游惰、杜傲慢、绝逆伦、莫奢侈、制豪气、控邪僻、勿争讼”。这些是皮氏家族兴旺发达之根本,也是皮氏家族的优良传统;与全国各氏族的优良传统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为建设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和谐社会,为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皮氏家族的发展历史,从江西开始就有记载,后迁至湖北的麻城、孝感,再迁到川、渝各地,也有记载。无奈这些资料多在迁徙和战乱(特别是1634年的姚、黄之乱)中散失了。1722年,壁山县皮正瑛为追本溯源,到垫江归宗认祖,知无家谱可考。后正瑛公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和当时垫江家族的实际情况,为首编写成《皮氏家谱》。此谱距今近三百年,多已遗失。
      解放前后,族内有识之士,为了不忘根本,续记家族历史,弘扬家族的光荣传统,多次发起续谱未成。1997年2月,族内有志同仁,以周嘉大顺皮锡麒(翰章)家人备受磨难而保存下来的《皮氏家谱》(即正瑛公主编的那本)为基础,参考族内各支系搜集的可靠资料,并广泛调查家族各户当时的实际情况,历经艰辛,于当年11月终于续编成新的《皮氏家谱》。这在县内皮氏家族的发展史上,做了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
      1997年续编的家谱,由于时间短,加之资料搜集、编审、校对、印刷条件等方面的原因,错漏不少,质量较差。续谱七、八年来,族内情况又多有变化。因此,近两年间,族内不少人要求修谱,使之更加完善。经多次研究,于2005年5月,县内家族成立修谱办公室;各支系确定专人负责,开展修谱工作。
      在修谱过程中,族内涌现了不少热爱家族、关心家族事业的人。各支系团结协作,上下一心,积极奉献,踊跃捐资。通过县内全族的努力,于2006年2月终于完成了修订的《垫江皮氏家谱》。
      修订的《垫江皮氏家谱》,由于时间、资料、水平、条件等原因,也可能存在不少缺点或错误。我们从事修谱的人员深刻体会到“做成一件事不易,做好一件事更难”,但我们总算尽心尽力了。因此,存在的错漏、缺憾,只有靠族人各自去订正、完善了。
      家谱是家族的发展史,是民族史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望皮氏子孙永不忘本,世代相传;不断续记和完善,不忘继承和发扬;共同为促进皮氏家族的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而努力。

      编  者
      二OO六年二月十八日

      编者按:
      广忠(垫江师范退休高级教师)撰文对皮氏家族的产生、发展,历代部分有名人士,特别是皮氏祖先从湖广移民川、渝的艰苦创业情况,作了一些资料性的叙述。经编者删节改动,我们把它载在“修谱序”后,作为对序言在这方面的补充;供皮族后代研究家族发展史参考。题目定为“修谱序补”。

      修谱序补

      星移斗转,垫江皮氏家族自1997年2月续谱,到2005年已有8年。家族盛赞97年续谱之举,遂了百年心愿。但喜庆之余,面对家谱,接受历史与现实之检验,发现97家谱还不完善。于是,皮氏子孙中有人倡导在97家谱的基础上纠错补漏,使《皮氏家谱》内容更加详实,装帧精美,不愧为传家之宝典。于是2005年5月皮氏家族13个支系的代表在垫江水电局会议室开会,推举垫江师范退休高级讲师皮邦彦为首再次修编皮氏家谱。
      2005年修谱的宗旨是:尊重历史,增强团结,民主平等,精益求精,以人为本。为各支系历史人物提供平台,再现历史风云。写者文责自负,观者仁智自见。皮氏家族的女儿、媳妇都为皮氏的繁荣、延衍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她们一样享有在族谱上留名、留芳颜的权利。
      皮氏家族有悠久的历史。受姓始祖樊仲皮是2800年前辅佐周宣王的名臣仲山甫的后裔。仲山甫是鲁献公的第二个儿子,仕周为卿士,因功被周天子封在樊国(现在河南省的济源县)。他的子孙以“樊”为姓。樊仲皮,继承祖业,担任过周天子的卿士。他在樊家排行老二,不能成为樊国的继承人,被封在现在的河津县一带,号为“皮氏邑”。他的子孙以王父(祖父)字为氏。从此我国家族史上有了“皮氏”。
      到了汉、晋、南北朝之时,皮姓已崭露头角,出了不少杰出的历史人物。譬如,后汉有著名的谏议大夫皮究,以及官任上计掾、撰《秦嘉集》的皮仲固;三国时期有受刘备和曹操同声赞扬的皮容;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名将皮豹子,北齐时以善于骑射见称的皮景和以及曾著《春秋意》15卷的学者皮元;唐、宋、元、明,代代有贤臣出现,如皮日休,皮文通、皮景和诸学士和皮貅公等。
      南宋时(13世纪),北方蒙古成吉思汗的铁骑横行欧亚大陆。元军采用大迂回战略,下四川,夺重庆,然后顺江而下灭南宋,一路势如破竹。1251年,蒙古大汗蒙哥率领大军抵达重庆合川钓鱼城,钓鱼城军民奋起反抗,蒙哥被打成重伤而死。大面积入侵欧洲的元军,兵临莫斯科城下。蒙哥死后,抵达红海东岸的各路元军,纷纷回师争夺汗位。欧洲历史这才以今天的方式写出。
      合川钓鱼城军民36年抗元,惹恼蒙古贵族,重庆人民因此遭受元军绝灭人性的屠戮。被捕获者以五十人一聚,“以刀悉刺之,乃积其尸至暮”。日日如此,屠杀惨酷,“四川人十伤七八”。1362年明玉珍率红巾军起义,在重庆建立大夏政权。红巾军的根据地鄂东(今湖北黄州市范围),明氏之兵多楚黄籍。明玉珍开移楚民入蜀之先河。到了1372年(洪武四年),大明将领汤和、傅友德等灭大夏政权。接着,明朝继续从湖北向四川移民,麻城、孝感乡人被移者很多。公元1413年,我们的祖先皮思通、皮思明率亲族,奉旨移民四川。传说他们从黄州(今湖北黄岗)被捆绑上船,沿长江,溯逆流;船过三峡,战险滩,搏急流;脚蹬卵石峭壁,肩背纤绳,皮开肉绽,腿脚伤累茧叠,并用手脚,佝偻身躯。思我祖先进渝之艰辛,后辈子孙当奋勇而后续。思通、思明二祖先从忠州(今重庆忠县)上岸,翻跋山,穿银河沟,来到黄草坡与明月山之间。虽然到处蒿草没人,野兽奔突,但是时有白鹤青鹭盘旋飞舞,龙溪河蜿蜒东去,碧水澄清,游鱼相趣。于是二公率众亲族在龙溪河两岸居住下来,搭窝棚,筑田土;冒风雪,顶烈日,建立了皮氏门户。祖辈们与他姓移民,相处和睦。谐巴人后裔,和衷共济;交融巴楚文明,共谋兴旺大业。《训勉条十则》、《教诫八条》是皮族家风的集中显现,蕴藏着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之精髓。耕读立家,世代功业显著。七十四祖皮孟诰,奉旨平幽州战乱有功,出仕浙江安吉州知州。八十世祖皮有升在明神宗时官居总镇。八十一世祖皮俸甲在明朝万历年间任重庆府都督。八十四世祖皮瑞考中进士,奉官忠州。皮氏祖先可谓功业赫赫,令人瞩目。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明末社会动乱,1643年至1647年张献忠部将姚天动、黄天文的队伍,七次占领垫江,百姓惨遭杀戮。皮氏家族不得已从垫江搬迁到贵州。到了1662年(清顺治十八年),垫江只有百户纳田赋人家,姓皮的不过三、四家。清初,顺治六年颁布了《垦荒令》;康熙二十九年平定三藩之乱后,制定《入籍四川例》,继续实施从湖广移民四川的举措。清政权日趋稳固,经济逐渐发展,皮族子孙大部由贵州回到垫江。从此不断繁衍,昌盛发达,令人鼓舞。
      皮氏后代抗日名将皮定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5年评军衔时,毛泽东主席批示:“皮有功,少晋中。”被授予中将军衔,时年41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年轻的中将。
      进入二十一世纪,皮氏子孙吮中华民族精神之营养,沫和谐社会之辉煌;聚家族同胞之力量,承祖先大志之昂扬,在盛世之中奋力争航。有的任重庆科委副主任、教授,为重庆发展做出贡献;有的为保一方平安,出生入死,功绩显著;有的创办公司,发展经济,在商海冲浪弄潮;有的任企业老总、高级工程师,炼钢铁,钻石油,造机器,添国家之力量;有的躬身农业,发展蚕桑,创意园林,改天换地谱新章;有的投身军营,餐风饮露,跋山涉水,巩固国防;有的任医学教授、主治大夫,治病救人,受群众景仰;有的执政为民,情系百姓,造福一方;有的担任校长、高级讲师、高级教师,呕心沥血,培养莘莘学子,遍布天下,德高声扬……放眼未来,皮氏子孙必能超过前辈,更加世代荣昌。
      再思皮氏祖先,业伟则永,德盛则昌,功勋赫赫,品德煌煌。喜看皮氏家族今朝,再造辉煌。承传五千年文明之薪火,谱写与时俱进之华章。今兹迎来机遇,皮族儿女,奋发图强,高瞻远瞩,洞察四海风云,审时度势,把握时代航向。以人为本,谋万民之福祉;强国为先,致民族之复兴;唯法是依,务必除恶扬善;求真务实,更须清正廉洁;科学发展,构筑和谐社会;万众一心,实现小康理想。明月苍苍,龙溪泱泱,始祖恩化,无疆无量。敬仰前徽之忱,崇德抱功之章。白莲献瑞送上千载祝福,桂花呈香带来万世吉祥。虔诚昭告,皮氏家族繁荣兴旺。

      2006年2月

      第二节  前言(续谱)

      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鲁献公次子仲山甫曾辅佐周宣王中兴,受封于樊国(在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南)。其后裔有一名樊仲皮,为周卿士。根据《元和姓篡》及《风俗通》所记载,樊仲皮为成周赐姓之人。因此,樊仲皮的子孙以皮为姓。皮氏从赐姓以来,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皮氏先祖主居天水郡(今甘肃天水县和陕西北部地区),继后在豫章郡等地(辖境内相当于今江西省)耕读繁衍。直至宋太祖元年,远修公率部份族人由豫章迁居湖北的麻城、孝感等地。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思明、思通二公奉旨由黄州(今湖北黄岗专区)率众族人溯长江入四川。
      皮氏自周朝受姓以来,大约已传九十六代。七十三世祖思明、思通入川后,继承先祖教诲,教育子孙勤耕读;对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七十四世祖孟诰奉旨平幽州战乱有功,出仕安吉州(共辖德钦、孝丰、武康三县)。孟诰公告老来川,卒后葬于今垫江县长龙乡皮家拱桥坝皮家老塆。八十世祖有升在明朝神宗时官居总镇。八十一世祖俸甲在明朝万历年间任重庆府都督。八十四世祖皮瑞考中进士,奉官忠州。八十四世祖皮纶,清朝恩进士,出仕涪州(今涪陵市所属枳城、李渡两区和武隆、垫江县的部份地区)。
      思明、思通居川后,还制定了“训勉条十则”、“教诫八条”。提倡“严立身、孝父母、尊长老、训子孙、勤耕读、节财用、存忠厚、慎交游、睦乡邻、恤孤贫”等,这些都是中华传统美德;告诫吾族子孙“禁赌博、反游惰、杜傲慢、绝逆伦、莫奢侈、制豪气、控邪僻、勿争讼”。这些更是皮氏兴旺发达之根本。吾族子孙应世世代代牢记先祖遗训,扬荆楚之风韵,融巴蜀之精魂;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与巴人后裔及中华各族人民同心协力,和衷共济;为创建富裕文明的垫江家乡,为建成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追本溯源,寻根归宗,是皮族子孙长期梦寐以求的宿愿。不少有识之士曾先后多次商讨践行,历经艰难险阻,孜孜以求,都未遂愿。1997年2月,皮族子孙发扬中华民族之美德,再次追本溯源,商讨续谱事宜。续谱一事在族人中传开后,垫江县周嘉镇大顺场皮家沟皮广东父子叔侄献出了他们备受磨难而得以保存下来的《皮氏家谱》。此谱系清康熙壬寅年(公元1722年)皮正瑛由壁山县携皮氏历代家谱来垫江编写而成,因此得以了解皮族的渊源。皮氏子孙以此谱为基础,参考各支系搜集掌握的可靠资料;细分析,详对照,探本源,寻佐证,访亲友,搞调查,大会讲,小会访,求大同,存小异;齐心合力,历时十余月,续编成这本新《皮氏家谱》,奉献给垫江皮氏族人。并希留传后世,让皮氏家族的光荣传统以及“清白传家,勤俭持家”的家风世世代代相传,以不辜负前人之志也。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

      第三节  历史资料

      编者按:
      这里收入了十篇历史资料,系清朝康熙壬寅年(公元1722年)修纂皮氏家谱及以后订谱、续谱时,由浚、正瑛、文茂等公所撰写。通过这些历史资料,可以了解皮氏家族的起源及发展,了解修纂家谱的重大意义,了解思明、思通二公带领众族人入川后,对推动四川的建设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为了让皮氏后裔能看懂原文,1997年续谱时,汉用支系九十一世孙广中(垫江师范学校高级教师)主动热情承担对原文前六篇作了注解和翻译。
      在2005年修谱过程中,由编者对所有历史资料原文(包括注释、翻译)进行订正、标点。将1997年续谱时未注释、翻译的《徙居纪说》、“家规、家训”及未转载老谱中的另外两篇资料《序谱说》、《睦族序》载入,一并加以标点、注释和翻译。

      一、辑谱序(一、二、三)

      辑 谱 序(一)
      呜乎!谱之作也,其赖乎其有人也。吾氏之谱,前此亦未尝无有特缘。明季兵燹①,流寇肆起,散失莫闻。虽后之振兴者,代②亦有人。无如③事将中衰,其愿未遂。今有族人名正瑛者,来自壁江,携谱而至,倡为首领,而谱得以兴④。吾氏之若祖若宗,若子若孙,岂不兴有厚幸哉⑤?盖自思明、思通二祖御旨⑥入蜀,老成⑦传述,犹得耳食⑧。后虽麟趾⑨相继,而故老无传,几于泯没殆尽。欲求子若孙之识,其孰为祖,孰为宗者,难矣。而且亦莫知其范围而有纪⑩也。呜乎!谱之作也,岂不赖乎其有人也。愚愧不敏;幸宗祠之有作,羡谱牒之能兴,勉为倡和。时有达者,其无以为自于谬戾云。

      双峰浚(深寰)⑾氏撰

      注释:
      ①兵燹(xiǎn):战争造成的焚烧破坏等灾害。
      ②代:以后续前,后代。
      ③无如:不如,比不上。
      ④倡为首领,而谱得以兴。倡,发起。皮正瑛发起编纂皮氏家谱,被族人推选为编纂家谱的首领,皮氏家谱才能够编纂成功。
      ⑤岂不兴有厚幸哉:幸,幸运,好的运气。难道不高兴有很好的运气吗?
      ⑥御旨:奉皇帝的命令。
      ⑦老成:年高有德。
      ⑧耳食:不加思考,轻信传闻,信以为真的东西。
      ⑨麟趾:颂扬宗室子弟之词。
      ⑩纪:通“记”,记载。
      ⑾浚,音jùn;寰,音huán。此“浚”、“深寰”是作者的“名”、“字”或“号”。

      译文:
      唉!编篡家谱要依靠热心人。皮氏家谱没有编纂,在这以前不是没有特殊原因的。明末战争不断,流寇肆意骚扰,家谱散失,没有人知道了。虽然后来有志振兴皮族的,世世代代也有不少人,但都没有办成。编纂皮氏家谱的事快要中途衰败,皮族众人的心愿将不能成就。现在有个皮族后代名叫正瑛的,从壁江(现重庆市壁山县)带着家谱,来到垫江,发起编纂皮氏家谱,被族人推选为编纂家谱的首领,皮氏家谱才能够编纂成功。皮族祖宗子孙难道不高兴有很好的运气吗?从思明、明通二位祖先奉旨来到巴蜀,兴族创业的历史,虽然有年高有德的老人,口头传说叙述,还是像耳食一样不可轻信。后来,即使有皮族宗室子弟一代一代承接下来,但时间久远,没有传下来,几乎在人祸灾难中消失得差不多了。皮族想知道子孙方面的情况,哪些人是他们的祖宗,就很困难了。而且也不知道皮族支系的范围有记载。唉!编纂皮氏家谱要依靠热心人。我惭愧,不聪敏;幸亏宗祠建成了,羡慕家谱也编修起来了,尽力为此倡导歌颂。现在通达事理的人,不会认为由此造成错误甚至罪过吧!

      辑 谱 序(二)
      国朝鼎新①,蜀之家有谱者,鲜②也。饮和食德人③。人亲④其亲,长⑤其长,莫不有木本水源之恩。或续修残编,或据近书录,则无谱而有谱也。吾族为姚、黄⑥流难,谱牒遗亡。复斯业者,百有余岁。族中老成冉冉⑦雕⑧谢,渐无可考。后起子姓,匆匆⑨愈遥,难获其传。使不及时汇定,著厥⑩由来,不将一图犹多未识,何至百世。而瞭⑾然且谱也,吾祖宗也,吾子孙也。谱无,即无其祖宗,无其子孙也。谱有,匪特⑿有其祖宗,有其子孙,而世世孝、友、姻⒀、睦⒁、长有也。关系讵⒂同浅鲜哉⒃!虽远无可稽,难于序录;而近有可述,则当记传。昔老泉之创谱也,以高祖为始;文忠公又以所知为始。二公之为,非谓据近有可共信者乎?然知而不书谓之忽;自引以录谓之攀。均士君子所羞也。忽略不敢,不勉攀援;于我何加?惟本是意,以编序汇定之权云。

      壁江正瑛(萃华)氏谨识

      注释:
      ①鼎新:更新。
      ②鲜:少。
      ③德人:使人有道德。
      ④亲:亲爱,热爱。
      ⑤长:尊敬长辈。
       ⑥姚、黄流难:姚、黄流动战乱,造成灾难。
      ⑦冉冉:渐渐。
      ⑧雕:通“凋”;凋,零落。
      ⑨匆:急忙。
      ⑩厥(jué):其,它的。
      (11)瞭:明白。
      (12)匪特:不只。
      (13)姻:姻亲。   
      (14)睦(mù):睦亲,家族中的近亲。
      (15)讵(jù):何,怎么。  
      (16)浅鲜:微簿。
      译文:
      朝代更新,巴蜀中有家谱的人很少。饮和食使人有道德。人们亲爱自己的家族亲人,尊敬自己的家族的长辈,没有谁没有根本,人们思念水都有源头。有的续修残缺的家谱,有的根据家族近代的实际统计编纂,那么没有家谱就有家谱了。皮族因为姚、黄队伍流动战乱遭受灾难,家谱遗失。想恢复家谱的愿望,有百余年了。皮族中年高有德的人渐渐谢世,家族的历史渐渐地不能考察了。后来的子孙匆匆过去。时代越远,家族的历史越难获得真实的情况。假若不及时编纂家谱,记载家谱的由来,不久的将来,面对家族的图表都还不认识,哪能到一百代才不知晓呢。而且,明白地编纂家谱,皮族祖宗、子孙也就清清楚楚了。如果没有家谱,家族中就不知道谁是祖宗,谁是子孙。有了家谱,不只知道祖宗、子孙,还知道家族中历代的孝子、好友、姻亲、近亲、有成就的。各种关系怎么一样微薄呢!家族中的事,即使由于年代久远,没有办法可以考订,很难有顺序地记载;但是近几代的事,有可以记述的,就应该记载下来,传给后代。从前老泉创作家谱,以高祖开始;文忠公从所知道的开始记载。这二位老前辈,不是根据近代大家都信得过的事实记载吗?然而,已经知道的事实,不如实记载叫做疏忽;自以为是,凭主观臆断记载,叫做拉扯闲谈。这都是品德高尚的人感到羞耻的。我不敢疏忽,不敢勉强攀附;疏忽攀附对我有什么好处?这是我的本意,权且根据确凿的材料编汇家谱。
                                               
      辑 谱 序(三)

      从来家谱与国史并重。国无史,而三大之义缺;家无谱,而百代之传湮。序乱理必然矣。匪特祖德宗功泯没无闻,即至通族亲谊,不免参商①之兴嗟。又何由尊祖敬宗,而笃②亲亲之仁欤。正瑛向就壁所知订纪。及壬寅夏③,来垫祀墓。览其宗祠制定,无非以报前人之功德。溯其渊源,均属思明、思通二公派衍④,但未定其谱系。幸族众合志编辑,各以所知为始,而考核有凭焉。呜乎!前乎此者,固失其记;后乎此者,又何忍忘恩。不忘于后之祖,即不忘于前之宗也。不忍忘于前之宗,而后之祖尊。不忍忘于后之祖,而前之宗益尊。上下之分明,亲疏之谊笃;祖即由是尊也,宗亦由是敬也。讵必亻龠祠烝尝⑤哉?
      亻龠祠烝尝其显焉者也。

      壁江正瑛(萃华)氏撰写于宗祠

      注释:
      ①参商:二星名。参(shēn)在西,商在东,此出彼没,永不相见。神话传说,高辛氏二子不睦,因迁于两地,分主参商二星。比喻彼此隔绝。
      ②笃:真诚,忠实。
      ③壬寅夏:1722年夏天,即清康熙61年夏天。
      ④派衍:分支系子孙逐渐增多。
      ⑤亻龠祠烝尝:古代宗庙四时之祭。《诗·小雅·天保》,“亻龠 祠烝尝”,毛傅:“春曰祠,夏曰亻龠,秋曰尝,冬曰烝”。亻龠,音yuè。烝,音zhēng。

      译文:
      自古以来,家谱和国史同样重要。国家没有历史,那么三大义就有残缺。家族没有家谱,传了百代就埋没了。家谱埋没了,家族的辈份顺序混乱就必然了。不只家族祖宗功德消失,后代无法知道,就是全族亲朋不可避免地产生彼此隔绝的悲哀。又怎么谈得上尊敬祖宗,真诚地亲爱亲人的仁爱呢?皮正瑛先前在壁山根据所知道的作了记载。1722年(清康熙61年)夏天,正瑛来到垫江祭祀皮族祖坟,参观皮族宗祠的规模,无不是为了报答前辈的功德。追溯皮族的本源,现在(垫江)皮姓子孙都是思明、思通二位祖先繁衍的,只是没有编汇皮氏家谱。幸亏皮族众多子孙齐心合力,立志编纂家谱。他们纷纷提供自己所知道的历史,多方面考订皮族的历史凭证。唉!在这以前确实失去记载,在这以后又怎么能忍心让皮族历史中断呢?不忘记后代祖先,就应不忘记前代祖宗了。不忍心忘记前代祖宗,而后代祖先应令人尊敬。不忍心忘记后代祖先,而前代祖宗更加令人敬重。家族上下辈份分明,亲疏情谊笃厚,祖先就由此令人尊敬,祖宗也由此令人敬重了。为什么一定要祭祀祖先呢?祭祀祖先是为了祖先的功德显扬啊!
                                                
      二、订谱序
      订  谱  序
      朝必有史,奕祀⑴之学士览其史,而兴衰能识。家必有谱,后世之子孙观其谱,而世系可知。谱之为系大也哉!忆吾族迹起⑵豫章⑶,派衍天水⑷,发源非无其地。一迁孝感,再移垫江,崛起亦有其人。奈当明末甲申⑸,畏兵燹之情殷⑹,田园尽弃;避蹂躏之祸急,谱牒遂亡。近祖近宗,名号固可传言;远友远派,行列亦不获乎。耳食统绪⑺,绵绵仰睹焉;而若无自箕裘⑻,叠叠追忆焉!而究有何由?呜呼!谱其可不有乎哉?倘今因循,莫修谱系,不惟传闻之无;多世远年,湮将剥蚀⑼而欲尽。抑⑽且脉络之继起,时移势变,并湮没而不彰⑾。呜呼!谱其可不有乎哉?第⑿劳心劳力,非可责其事于父兄;手载手书,惟堪专其任于子弟。今幸族众依次详编,俾⒀丁口蕃衍而不紊;比事⒁疏注⒂,令行谊⒃历久而常新。庶⒄亿万斯年,云仍⒅披籍以求。则孰为仲,如日月之经天;若为昭,若为穆⒆,俨江河之行地。此作谱意也。若因其谱而续修之,是所望于后起者。

      壁山嗣孙文茂(丽章)氏撰

      注释:
      ⑴奕(yì)祀(sì):一代接一代。
      ⑵迹起:迹,脚印,迹起,有历史记载。
      ⑶豫章:春秋时在淮河南、长江北的交界处。汉时移到南岸,设郡,属扬州。隋改为县,属洪洲。今江西南昌市。
      ⑷天水:1、汉时天水在今甘肃通渭县西北;2、今甘肃天水市。
      ⑸甲申:1644年。
      ⑹畏兵燹之情殷:燹(xiǎn),火;兵燹,因战争造成的焚烧破坏等灾害;“殷”,殷切。此句即畏惧战争灾害的心情很急切。
      ⑺统绪:丝的绪头。
      ⑻箕(jī)裘(qiú):善承父业。
      ⑼剥蚀:脱落,流散失落。
      ⑽抑:助词,无义。
      ⑾彰:明白显著。
      ⑿第:但。
      ⒀俾(bì):使。
      ⒁比事:排列史实。
      ⒂疏注:对旧注进行解释或发挥。
      ⒃行谊:行义,操守,修养与道义。
      ⒄庶:表示希望。
      ⒅云仍:远孙。
      ⒆昭穆(mù):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tiāo)之昭穆。”郑玄注:“父曰昭,子曰穆。”《周礼·春官·冢(zhǒng)人》:“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祭祀时,子孙也按此规定排列行礼。《礼记、祭统》:“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旧时亦泛指宗族的辈分。

      译文:
      每个朝代一定有历史,一代一代的学士观看这些历史,能知道每个朝代的兴起和衰落。每个家族一定有家谱,后代子孙,观看家谱,能知道家族的世系。家谱的关系极其重大啊!追忆皮氏家族,在江西南昌开始有历史记载,在甘肃天水繁衍子孙,发源地不是没有地址。后来移迁到湖北孝感县,再迁移到重庆垫江县,皮族的崛起也有人。无奈明末1644年,皮族深受连绵不断的战争灾难,抛弃辛勤建设的田园家业,匆匆逃避蹂躏人的祸害,于是皮氏家谱散失了。近几代的祖宗名号,人们还可传说;稍远的祖宗的情况连像耳食一样的传说都得不到。皮氏家族源远流长,像蚕丝一样绵绵不断,子孙们只能默默仰望那些列祖列宗啊!皮族子孙苦恼啊!恨自己不能很好地继承祖先的事业,一遍一遍地追忆祖先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唉!皮氏家谱难道能够没有吗?倘若现在因循不前,不编纂家谱,不只皮族众人的历史得不到记载和流传,而且很多年、多少代以后,皮族的历史将会流散失落快要完了。而且皮族子孙的繁衍,随着时间流逝,形势的变迁,也会湮没,不能明白显著。唉!皮氏家谱难道能够没有吗?但是,对于皮族祖先尽心竭力,不可多加指责;亲手记载皮氏家族历史的重任,只能由我们子孙后代承担了。现在幸亏皮族众人,按照支系辈份详细编排,使繁衍的子孙人口不乱。排列史事,解释旧注,使皮族的操守、修养、理想、道义,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常常有新颖的意义。希望亿万年子孙后代,能分支系登记,以求历史的真实。那么,谁是兄长,谁是弟弟,好像日月在天空运行一样,天经地义;那些长幼、亲疏、远近的关系,好像江河在大地上流动那样,自然顺畅。这就是这次编纂家谱的意图。如果根据这本家谱,使皮氏家谱能一代代续编下去,这是对皮族子孙后代的希望。

      三、历世序
      历  世  序
      吾族自成周受姓以来⑴,已历三千余载矣。其先子皮为臣于郑,其后子孙赐姓为皮。族姓之源远流长,洵⑵有自也。及后,杂⑶处庶人。两晋及汉⑷湮没不彰。唐、宋、元、明,代有贤臣,如日休⑸、文通、景和学士、貅⑹公辈,名重鼎台⑺,确有可据。嗣后,蜀苗⑻逐于明主,麻城填实西川。大明之声教四讫⑼。而我始祖思明、思通二公于永乐十一年⑽癸巳岁,奉旨率亲族多人,从黄州⑾逆流入川。其散处他州别县者,难以枚举。而处于垫邑者,惟有二公焉。此又来川之权舆⑿。乐享二百余年,无非诗书启后,忠孝传家。以故登天府而列仕籍⒀者,亦觉代有其人也。不料姚、黄杀戮,甲申奔逃,谱系之传,从此失矣。迨⒁我朝定鼎⒂,顺治十八年⒃间,垫邑仅有百余家粮户,而吾族亦不过三四家焉。是中更离乱之秋,恐亦难以笃我宗盟也。洎⒄康熙年间,秉儒公以及为黼⒅、为裳、文享、文祥、文麟、仍休、和梅等,俱列胶庠⒆,修谱亦有志而未逮。迩来⒇,恩进士纶公、庠生浚公、世俊等,受天朝之顶戴,思祖德之流芳,奋然缵述(21)。而又得族长美章、洪先、尚先、东升、显升、锦服、泰安、玉兆、迪武诸公为首,创祠于已亥春。及落成,而族姓得所统焉。然祠堂建,而谱未修。又于壬寅夏,天作之合,祖德耀灵;有壁山成均(22)正瑛兄,思百世之根本,追千里之水源,归宗洒扫。见祠堂之壮丽,问谱序而渺茫。于是,慨然以修谱自任。则千年之支分派别繁而无记者,不从此而的(23)若列眉(24)乎。继自今,惟愿家敦(25)诗书,人习礼义,修身自期;享国朝升平之福,千霄直上。翼(26)盛世无疆之休庶,祖德宗功流传不坠;而葛累(27)瓜绵(28),昌炽(29)有歌矣。是序。

      嗣孙正儒(字)以文(号)会友氏谨识

      注释:
      ⑴据《元和姓篡》及《风俗通》所载,周代鲁献公次子仲山甫,曾辅佐周宣王中兴,受封于樊国(在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南)。其后裔有樊仲皮,为周卿士,子孙以王父(祖父)之名为“皮”氏。
      ⑵洵(xún):通“泫(xuàn),”水点下垂、流淌。
      ⑶杂:杂处,来自各方的人在一个地区居住。
      ⑷汉:东汉有谏议大夫皮究。此句中“湮,音yān。
      ⑸日休:皮日休(834?——883?年)唐朝襄阳人,擅长写诗文,咸通八年(867年)进士,任太常博士。乾符中(877?年)黄巢军入长安,授翰林学士。著有《皮子文薮》,《松陵唱和》。皮景和,北齐琅琊人,善于骑射,天统初年官侍中,积功封文城郡王,官至尚书令。皮文通,明朝嘉靖年间朝廷文学士。(1722年正瑛公主编《皮氏家谱》“士人录”中记。)
      ⑹貅(xiū):人名。
      ⑺台:尊称之词。
      ⑻苗:民众。
      ⑼前句“西川”泛指西边地区,主要指四川。大明之声教四讫:(《礼记》:“声教讫于四海”。)声教,声威和教化;讫(qì),疑为迄,即到。
      ⑽永乐十一年:1413年。
      ⑾黄州:今湖北黄岗县。
      ⑿权舆(yú):起始。
      ⒀列士籍:姓名排列在作官的册簿上。
      ⒁迨(dài):等到。
      ⒂定鼎:传说夏禹铸九鼎以象九州,后商至周都作为传国重器置于国都。后称定都或建立王朝为定鼎。
      ⒃顺治十八年:1661年。
      ⒄洎(jì):到了。
      ⒅黼(fǔ):礼服上绣的黑白相间如斧形的花纹。此为黼,人名。
      ⒆胶庠:胶(jiāo),周代的大学。《礼记·王制》:“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郑玄注:“东胶亦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庠(xiáng),周代的小学(乡学)。《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礼记·学记》:“党有庠,术(遂)有序。”后人通释庠序为乡学,亦以庠序概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⒇迩(ěr)来:迩,近。迩来,近来。
      (21)缵述:缵,继续、续承;继续编纂族谱。缵,音zuàn。
      (22)成均:古代大学,泛指学校。
      (23)的(dí):真实,实在。
      (24)列眉:表示所见极其真切,像人的眉毛那样明白显见。
      (25)敦:督促,勉励。
      (26)翼(yì):辅佐。
      (27)葛累:像葛藤那样重叠攀附。
      (28)瓜绵:子孙众多。
      (29)炽:昌盛。

      译文:
      皮氏家族从周朝有姓以来,经历三千多年了。皮族的始祖子皮是郑国的大臣,他的子孙接受周宣王的封赏,被赐姓为“皮”。皮族姓氏源远流长,子孙后代不断地繁衍。后来,杂处在庶民百姓之中。在汉朝和两晋,皮氏子孙埋没了,没有显著的成绩。到了唐、宋、元、明,代代有贤臣出现,如皮日休、皮文通、皮景和等学士和皮貅公,他们名声震响,受人尊重,确实有历史记载为根据。以后,蜀地民众被战乱残害、流亡。明朝成祖皇帝下令湖北麻城的居民搬到西川。明朝的声势和教化在四川到处震响和传播。皮氏家族的思明、思通二公,于1413年(永乐十一年癸巳岁)奉帝王的命令,率领很多亲族,从湖北黄州登船,沿长江逆流而上,进入四川。他们的亲族分散居住在四川各地,难以枚举。皮思明、皮思通到垫江居住下来。他们在这里安乐生活的二百多年中,没有不是用诗书启迪后代,把忠孝治家的道义一代代传下去。所以,皮氏子孙的姓名在天府之国作官的册簿上也是有记载的,而且代代都有。没有想到张献忠部将姚、黄的队伍在1644年杀戮百姓,百姓四处逃亡。皮氏家谱在战乱中从此失传了。等到清朝建立,1662年(顺治十八年),垫江只有百户纳田赋的人家,姓皮的不过三、四家。这中间,离散、灾难交替现出,皮氏子孙唯恐难以表达对祖先的忠诚之情。到了康熙年间,皮族秉儒公,以及为黼、为裳、文亨、文祥、文麟、仍休、和梅等都在大学、小学学习过,他们对编纂皮氏家谱都有强烈愿望,只因种种原因,心愿未能实现。近来,皮族恩进士纶公、秀才浚公、世俊等深感得到帝王授予官职的恩情,想念皮氏祖先流芳百世的功德,振作精神,努力地继承历代祖先的遗志,编纂家谱。又得时皮氏家族各个支系的族长美章、洪先、尚先、东升、显升、锦服、泰安、玉兆、迪武为首,创立皮家祠堂。在1719(已亥)年春天落成。从此皮族有了祭祀祖宗的处所和统一的组织了。然而,皮家祠堂虽然建成,但是没有编纂家谱。在1722年(壬寅)夏天,天作之合,祖德耀灵,壁山县成均皮正瑛思念皮氏百世的根本,追寻皮氏千里的源头,到垫江归宗认祖。正瑛看见皮家祠堂雄伟壮丽,但问到家谱之事,大家都感到渺茫。于是,皮正瑛激昂地表示承担编纂家谱的重任。远古皮氏家族的支分派别繁多,又没有准确的记载,就以此为止。从现在起,修撰皮氏家谱,使皮族历史明白真切,像人的眉毛那样明白显见。只希望皮族勉励子孙后代勤奋学习,人人讲文明礼貌,修养自己,树立远大理想;享受国泰平安之福份,青云直上。辅佐太平盛世永远喜庆富庶,皮族祖宗功德千古流传不衰。希望皮族像瓜葛那样相互关联攀附,子孙众多;昌盛发达,代代有值得赞颂的。为此写下这篇《历世序》。
                             
      四、续修历世序

      续修历世序
      帝礼之制:礼者,必追始祖所自主之帝,而以始祖配之序,昭穆正以笃亲亲。此武周所以为孝也。士庶虽无其礼,而收宗合族之义亦有然。况士庶之姓氏敦,非五帝三皇之苗裔;倘不追溯自所出,奚①以知出派衍何帝,赐姓何年乎?吾族皮姓者,不但五帝时书缺有间,表见无;即夏商之际,亦无以参考。迨春秋时,周有卿士樊仲皮。其人者,世说即受姓人也。然考之左氏,樊其采邑也,皮其名也;而仲称其人,固虞仲之支庶,又安得指为受姓人也?然则,吾族何方乎?春秋鲁昭公元年,春秋书曰:“郑罕虎而传则曰字子皮,郑穆公之孙也,与子产共辅相”。简定声播,当时子孙遂以皮为姓,此吾族之所由肇②也。及后,杂处民间。两汉、两晋,泯没无传。至唐有日休、景和,勋业声名,文章诗赋,昆耀古今。迄今千有余载。其中实多播迁③。唐、宋、元、明,世居豫章,土满人忧,难免越国。乃由豫迁广之麻城,不知几历年所矣。递传至明,声教四讫。蜀苗逐于明王,麻城填实四川。于永乐十一年癸已岁,而思明、思通二始祖由黄州入川,居垫江之东里二甲拱桥石稻场。享乐百余年,谱系犹存。迨我朝鼎一,遭兵燹;姚、黄作叛④,再罹峰⑤。思明、思通嫡嗣⑥何人,汉继诸公发派何氏,并无间焉;代远年湮,臆说无据。修谱者,各以所知为始祖,共列十四支人。自汉继以下,至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岁修谱时,已七世矣。至道光四年甲申岁续修谱时,十二世矣。虽历也不甚矣详,亦犹春秋信传;信疑以传疑之传法也云尔。

      嗣孙

      世英(邦彦)氏撰

      注释:
          ①奚(xī):古疑问词,何;
      ②肇(zhào):开始。
      ③播迁:迁移,流亡。
      ④姚、黄作叛:指张献忠的部下姚天动、黄天文,1634年至1647年间,
      七次占领垫江,土匪散兵趁机大肆烧杀抢掠。
      ⑤罹(lí)峰:罹,遭受(灾祸或疾病);峰,山的尖顶,此即顶点、极点。⑥嫡(dí)嗣(sì):家族中一脉相传的子孙。

      译文:
      古代帝王祭祀宗庙的典章制度规定:祀祖先以降福,一定要追述自己的始祖是属于哪一个帝王,从始祖排列下来,严格辈份次序,真诚地尊重列祖列宗。这就是武周存忠孝的原因。一般人没有典章制度,但有收集宗氏的实际情况,按照历史,现实合族以明大义。何况一般姓氏繁多,不是三皇五帝的后代;假如不追溯他们是从什么地方来,他们的支系和繁衍与哪个帝王有什么关系,什么时候由帝王赐的姓氏,他们的姓氏就无法可考了。我族姓皮的历史,不只五帝时没有记载,旧时侯的表章没有记载;就是在夏商的时候,也没有资料可参考。到了春秋时期,西周有卿士樊仲皮。这个人,历来传说是皮族的受姓人。然而考证《左氏春秋》,“樊”是西周卿大夫的封地,“皮”是他的名字;用“仲”称呼这个人,原来是“虞仲”的支系,又怎么能认定他是受姓人呢?既然这样,那么皮族来自哪里?春秋鲁昭公元年,《春秋》记载说:“郑罕虎的儿子,名叫子皮,是郑穆公的孙子,与子产共同辅佐郑国君”。竹简写定,流传下来。当时子孙于是以子皮为祖宗,以“皮”为姓,这是吾族姓皮的开始。以后皮族的子孙分散杂居各地。两汉、两晋,没有什么记载。到唐代有皮日休、皮景和,功勋显赫,声名远扬,文章诗赋,明亮闪耀。流传到现在已有千多年了。这段时间,皮族确实不断繁衍迁徙。唐、宋、元、明,世世代代居住在豫章(今江西省),人口密集,族人忧虑,难免要迁出居住地。于是,有人从豫章迁徙到湖北的麻城居住很多年。到了明代,明朝皇帝的声威和教化传到四面八方,巴蜀的少数民族被明皇赶跑,明皇下令从麻城迁徙很多人填充四川。在明永乐十一年癸已岁(公元1413年),皮思明、皮思通二位祖先率家人,从湖北黄州上船,上溯长江进入四川,居住在垫江县东里二甲拱桥石稻场。在这里安乐生活的百多年中,谱系还保存着。到了清朝,全国统一之初,垫江遭兵火之害;姚、黄叛乱,百姓再次遭受兵刃之灾,不幸到了极点。思明、思通的嫡系子孙是谁,汉继等诸位祖先是哪位祖先的子孙,本来没有间断,但没有确凿的资料;由于年代久远,主观猜测没有根据。有些修编家谱的人,各自找自己的始祖,一共排列十四支子孙。从汉继以下至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岁(1722年)修谱时,已七世了。到道光四年甲申岁(1824年)修谱时,十二代人了。即使历史不很详细,但也可以像相信《春秋》的记载传下去;也可以怀疑这个记载,就当成疑问传下去。

      编者:
      世英(邦彦)公对樊仲皮是皮氏受姓之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供后人研究参考。1997年续谱前言中所述皮氏姓氏的来源,其资料来自1987年上海文化出版社“中国姓氏寻根”和1993年花城出版社“认祖归宗”二书。

      五、序谱说
      序  谱  说
      当闻,莫为于前,虽美弗彰;莫为于后,虽盛弗傅。谱之云者,正乃传述之谓也。谱固可忽乎哉?但吾族蕃衍,生齿①日盛。修谱之说,众论纷纷已有年矣。所可恨者,修谱无所专任。无人,故至此耳。今幸皇百恩浩荡,合族富饶。有洪先公等,于已亥春,鸠工②命匠,不日而宗祠建焉。修谱有其所也。今于壬寅夏,有族孙萃华者,来自壁江,携谱而至。洒扫填莹③,延宾会族,费金不惜。诚所谓渊睦④人也。道及修谱,众皆悦之,实获我心也。于是,宗祠中欣然同意草创者,有萃华。而讨论修饰润色者,亦各有其任。举凡历代宗祖之名列朝端、身游具阙者,无不言之详且尽也。亦何俟予之复赘⑤哉。是为序。

      嗣孙黻(锦服)氏撰
      注释:
      ①生齿:长出乳齿。古时把已长出乳齿的男女登户籍,后来借指人口、家口。
      ②鸠工:鸠,聚集。鸠工,招集工人。
      ③填莹(yíng):填,把凹陷地方垫平;莹,光洁。填莹,此指把住地填平,打扫干净。
      ④渊睦:渊,深;睦,和好、亲近。渊睦,即很和蔼可亲。
      ⑤复赘(zhuì):重复多余(累赘)。

      译文:
      以前,没有把当时知道的(家族发展情况)记载下来,其中不少的人和事,虽然美好而未得到彰扬;以后(家族的发展情况)再不记述,其兴旺发达的盛况也不能流传。家谱的意义,正是传述家族发展情况的表册。家谱本来可以忽视的吗?但是,我们族人逐渐增多,人口一天天兴旺起来,修编家谱的主张,大家议论很多已经有许多年了。使人感到苦恼的,是没有专门担任修谱工作的人。没有这样的人,所以才至于这样罢了。现在,幸亏皇恩广阔,全族生活富裕。有洪先公等,于已亥(1719年)春天,召集了不少能工巧匠,没有多少天,宗祠就建成了。从此,修编家谱有地方了。于壬寅(1722年)夏天,有族人后代名叫萃华(正瑛)的,从壁山携带家谱来到垫江。把祠堂打扫干净,宴请客人,会聚家族,不惜花费金钱。实在称得上和蔼可亲的人了。谈到修编家谱的事,大家都很高兴,的确得到大家从内心的拥护。于是,族人中欣然同意开始从事修谱工作的,有萃华。而参加讨论修饰润色的,也分别有人担任。凡是历代宗祖中在朝为官的人,都记述得很详尽了。因此,这里何必我重复累赘的叙述呢。这是写在家谱前面的话。

      六、睦族序
      睦  族  序
      谱之作也,上尊祖宗,下收族姓。派衍日繁,心性愈焕①。同爨②鲜迎。三世居宅,难容五家。非无懿德③,是好多因。俗习浇漓④,不有化遵,谆风何存?爰立教诚;俾⑤父克其子,兄成其弟。良梏⑥秀顽,作育有道。分派支異派,休戚关心。相待以宽,以厚训迪。或柔,一树十之;观型⑦,十立众之。典则上行下效,捷于影响。犯上作乱,自潜消矣。诗云:“宜而室家,乐而妻孥⑧。兄弟既翕⑨,和乐且湛⑩。”讴特生人有其幸;即至祖宗亦有荣。无如贫富不齐,顿怀异心。富者强而贫者弱。扶强多而助弱少。少强者趋赴其强,则强者谟视其弱,则弱者自委而益弱。因以离心离德。外人窥伺,侮慢频生。前辈顾族而不惧众,今者惧众而不顾族。厚所薄而薄所厚;非人侮而自侮也。能思富者吾同派,贫者亦吾同派。各存其心以睦族,即祖宗之孝子,一家之仁人矣。至教诫条例,合于议载,非为具文⑾。盖欲族姓景仰先德,追踪前型;忠厚以培其基,孝友以植其本,勤俭以养其生,诵读以明其理。用以保世,滋大于无穷也。务其敬之。
                                          壁江正瑛(萃华)氏撰于宗祠东舍
      注释:
      ①焕:光明;光亮。
      ②爨(cuàn):烧火做饭;灶。
      ③懿(yì)德:美好的德行。
      ④浇(jiāo)漓(lí):不朴素敦厚。
      ⑤俾(bì):使。
      ⑥梏(kǔ):粗劣不坚固;不精致。
      ⑦型:模型、样式。此即榜样。
      ⑧孥(nú):儿女。
      ⑨翕(xì):聚合。
      ⑩湛(zhàn):长久。
      ⑾具文:徒有形式而无实际作用的规章制度。

      译文:
      修编家谱,对上尊敬祖宗,对下凝聚家族。家族支派发展一天天增多,人们的思想性情更加明亮。同灶做饭,很少聚到一块。三辈人的住房,容纳不下五家居住。不是德行不美好,而是很多原因造成的。习惯和风俗不朴素敦厚,又没有好的教化可以遵循,因而朴实厚道的风气怎么能存在?于是,真心诚意地制定家规家教,使父亲严格要求儿子,兄长严格教育弟弟。把粗劣不好的变成精致优良的,把愚蠢无知的变成优异秀拔的,这是培养教育有技术方法。分清家族内同支派和不同支派,欢乐和忧愁都相互关心。相互宽容待人,以厚道深情教诲开导。有人柔弱,就专心多方培育他;照着学习的榜样,就多树立,让大家学习他。典章规则,上辈人怎么做,下辈人就学着怎么做。榜样的作用对大家的影响是很快的。这样,犯上作乱的事,就会隐秘消失了。《诗经》上说:“你的家庭安排好,妻子儿女乐陶陶。兄弟亲人相团聚,欢快和睦长相守。”活着的人,有那样的幸福,特别值得赞美;即至祖宗也有光荣。不像贫富不一致,就立刻产生不同的想法。财富多的强盛,而贫穷的弱小。依靠强盛的人多,而帮助弱小的人少。少数强盛的人向往他更加强盛,却冷淡地对待那些弱小的人,那些弱小的委曲自己而更加柔弱。因而不齐心,不团结。外人暗中观望,欺侮轻慢的事就会频繁发生。前辈人顾族而不惧怕人多势重,现在的人惧怕人多势重而不顾族。重视那些应该轻薄的东西,那么轻薄的东西就会更加深厚;那就不是别人轻慢你,而是自己轻慢自己了。能够想到富裕的是我的家族,贫穷的也是我的家族。大家都怀着使家族和睦的想法,那就是祖宗的孝顺子孙,全族的热心助人的好人了。至于家谱中的教诫条例,是大家共同商议记载下来的,那不是徒有形式而无实际作用的规章制度。希望皮氏后代仰慕祖先的德行,追寻过去祖先的榜样;以忠实厚道为基础,以孝敬友爱为根本,以勤俭持家维持生计,以诵读诗书明白事理。用这些办法以保证家族一辈辈兴旺发达,这益处是大而无穷的。我们务必要特别敬重它。

      七、录古记
      录  古  记
      从来,可以传而不传,谓之隐;不可以传而传,又谓之妄。今有吾族境中,因乾隆戊戍①年大旱,于七月十二,在溶龙桥上潭名河坳墩,时水已涸②,现一大石上有二记:一云,“嘉靖七年戊子③,其年大旱,人民搬移在外。田禾无收,谷米腾贵。后人见记七月初七皮天相书记”。又云,“弘化元年庚午④,其年大旱。六月十一记”。夫由嘉靖至今日,已历百有余年。而二记顾出自天相公者,可知吾族在先朝盛时,已建业于此矣。

                                                      锦服氏谨录

      注释:
      ①乾隆戊戍(wù xū):1736年。
      ②涸(hé):水干。
      ③嘉靖七年戊子:1529年。
      ④弘化元年庚午:历史上无弘光年号,待查。可能是1570年。

      译文:
      自古以来,能够流传下去却不传下去,叫做隐瞒;不可以流传却传下去,叫做荒诞。现在皮族境内,因为1736年(乾隆戊戍年)天大旱,7月12日在溶龙桥上面水潭名叫河坳墩的地方,水干枯,现出一块大石头。石头上刻有二记:一记记载“嘉靖七年戊子,其年大旱,人民搬移在外。田禾无收,谷米腾贵。后人见记七月初七皮天相书记”。又记载“弘化元年庚午,其年大旱。六月十一记”。从1529年到现在,已经历了百多年。这二个记载,只出自皮天相手,便可知道,皮族在明朝盛世时,已经在此建功立业了。
                                                       
      八、徙居纪说
      徙 居 纪 说
      尝①思徙居之事:有不得已②而迁者,有乐其地而迁者。昔日由垫迁黔,当兵马频陵③之会,此不得已而迁也。复由黔还垫,值四海平康之境,非乐其地而迁耶。聚族于斯,地窄丁繁,不无迁徙。但移同一郡,不得以播④迁。论此,犹可忽;若居异其县,已属别井⑤,宁不加意⑥。故必另记,使观者豁然⑦。以散由聚,远亦若近尔。
      同初  住壁山登三甲乱石滩。
      复初  住壁山周家场登三甲。
      志初  住壁山登四甲冷水井。
      秀质  住江津九都十甲清水溪。
      万祥  住金堂赵家渡厚草坝。
      正德  随母住忠县长岭岗。
      正政  住忠州。
      卜荣  住忠县懒板凳叶家庄。
      文思  住宁远府会理州路矮郎河。
      正明  住涪陵木根铺。

      万山  
      万成
      万仲
      万有

      此四房俱住贵州

      朝仕
      朝相
      朝勋
      朝卿

      此四房俱住贵州贵阳县开阳沟落阳溪鸡公蹬。

      摘自1722年修纂的皮氏家谱

      注释:
      ①尝:曾经。
      ②不得已:无可奈何,不能不如此。
      ③频陵:频,屡次,连续几次。陵,疑为凌,侵犯、欺侮;逼近。频凌,
      多次扰乱。
      ④播:迁移,流亡。
      ⑤别井:别,分离,离别;井,本是人工挖成能取出水的深洞,此代指家
      乡。别井,离别家乡。
      ⑥加意:特别注意。
      ⑦豁然:形容开阔、敞亮。此即明白清楚。

      译文:
      曾经考虑家族搬家的事:有无可奈何而迁移的,有喜欢那地方而迁移的。从前由垫江迁往贵州,因当时军队多次到垫江扰乱驻扎。这是无可奈何而迁移的。后来又从贵州返回垫江,当时垫江是全国平定安宁的地方,不是喜欢这地方而迁移回来的。家族都聚集在这里,地方狭窄而人口众多,不得不迁移。但是,迁移到同一区域,不得因此流亡迁移。按照这种情况,还可以不必注意;如果迁移居住在别的县,已经属于离别家乡,难道不应特别注意。因此,必须另作记载,使看的人明白清楚。把分散的家族聚集到一块登记下来,尽管相距很远也像相处很近似的。
      第二章    字  排

      一、老谱字排
      1722年皮正瑛主编《皮氏家谱》时制定的字排,共20字。即:
      正时作锡泰,光大自昌荣。
      恒怀显尔德,洪宪裕休明。
      说明:
      此字排后各支系在使用时对个别字有变动,如“泰”写作“太”,“光”写作“广”,“自”写作“志”或“治”,“休”写作“修”。
      二、新谱字排
      1997年续谱时制定的字排,共40字。即:
      恒怀显伟德,洪宪裕修成。
      仁义勤学贵,廉洁祥和兴。
      川渝周樊源,世代传英名。
      中华共同建,齐创锦前景。
      说明:
      1、在承继老字排的后十字中,1997年续谱时,对个别字有改动,即“尔”改作“伟”,“明”改作“成”。2006年修谱时,鉴于1997年续谱时制定的字排中“兴”和“新”谐音,为了后辈更好区分字辈,故将字排最后一句中的“新”改作“锦”。
      2、今后各支系使用的字排,只能使用到九十五世止。从九十六世起,应统一使用“恒”字,九十七世使用“怀”字,依次类推。
      3、合族后,各支系要教育族人从九十六世起,应按以上统一的字排取名,若不用统一字排取名,教育后代记住他是属于哪一世,应是什么字辈,防止再出现字辈代数不统一的局面。
      4、后附各支系世数与字排对照表。世数与字排是统一的,世数也说明辈数,世数与字排可同样区分长辈和晚辈。

      皮氏家族各支系世数与字排对照表

       

      七十四

      七十五

      七十六

      七十七

      七十八

      七十九

       

      八十一

      八十二

      八十三

      八十四

      八十五

      八十六

      八十七

      八十八

      八十九

       

      九十一

      九十二

      九十三

      九十四

      九十五

      九十六

      九十七

      有绍

      单名

      广

      俸甲

      广

      俸良

      广

      俸仕

      单名

      广

      自碧

      广

      文甫

      怀

      邦达

      继绪

      广

      汉吉

      广

      汉业

      广

      汉林

      耀

      广

      汉华

      单名

      广

      汉月

      单名

      广

      汉用

      广

      天福

      嘉旺

      单名

      单名

      广

      天锡

      单名

      天相

      富宗

      单名


      第三章  家规  家训

      编者按:
      家族的这些家规家训,产生于几百年前的封建社会,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但不少精神至今还是相通的。我们在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

      第一节  训勉条十则

      一、严立身
      承先启后,赖有此身。人当立身于有善无恶之地。若失检点,等其身于匪人,则身耳手足俱属可贼,可恶。何以承先?何以启后?劝族人要严立身。
      二、孝父母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意。物类且然,况人为万物之灵乎?视父母如路人,不报罔极深恩,不亦禽兽之不如乎?劝族人要孝父母。
      三、敬尊长
      分尊于我,年长于我,与之相遇,隅坐随行,礼也。不拘此礼,假使我居尊长而卑幼者,亦不拘此礼以相待,其心安乎?劝族人要尊长。
      四、训子孙
      人愿子孙贤,不可不训。曲礼①云: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又云:能言教以好音,无非欲殷曲成乎子孙也。为父母者,宜人乐有其贤父兄也。劝族人要训子孙。
      五、勤耕读
      出而负耒,入而横经;世有耕读并勤者,人亦不必尽出此。但耕者必竭力,读者必劳心,斯有效验。书云:不昏作劳越,其罔有黍稷。礼云:儒者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可见耕读宜勤也。劝族人耕读要宜勤。
      六、节财用
      人生不能一日而无用,即不可一日而无财。然必留有馀之财,而后可以供不时之需,故节俭尚焉。财之流用不节,用之无度,而财立匮焉矣。劝族人要节财用。
      七、存忠厚
      尽其心而不偎巧②,率其性而不偷薄③。待人接物,而智若愚。巧若拙,忠厚之道也。周家八百文天下,以忠厚开基。忠厚二字,值得千金。劝族人要存忠厚。
      八、慎交游
      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④,而不闻其臭。何也?习惯然也。故交必择。交善人则有益,友交要恶人则有损。劝族人要慎交游。
      九、睦乡邻
      俗语云:结得邻舍好,犹如捡片宝。斯言诚不谬矣。何也?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莫便于乡邻。劝族人要睦乡邻。
      十、恤孤贫
      孤者,贫者,岂真本心所欲,出于命之无可如耳。文王治岐,必先加意于此。诗之奇矣,富人哀此,凡独恤孤贫之榜样也。劝族人要恤孤贫。

      摘自清朝康熙壬寅年(61年)1722年皮氏修篡家谱订

      注释:
          ①曲礼:《礼记》篇名。“曲”委曲周到之意。杂记春秋前后贵族饮食、起居、丧葬等各种礼制的“细节”,故名。可供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参考。  
      ②偎巧:偎(wēi),紧挨着,亲热的靠着;巧,灵巧、技巧。偎巧,靠耍灵巧。
      ③偷薄:偷,苟且敷衍,只顾眼前;薄,轻视,鄙薄。偷薄,敷衍鄙薄。
      ④入鲍鱼之肆:鲍(bào)鱼,咸鱼;肆,铺子、商店。入鲍鱼之肆,即进入咸鱼的店铺。

      第二节  教诫八条

      一、赌博(禁赌博)
      凭空欲得人钱。赌博心,无异盗贼心。知贼名之难当,则知赌博之名亦难当。况好赌博,不但受赌博污名;且家财由此丧,田地由此失。后贫,将一贫如洗也。切莫赌博。
      二、游惰(反游惰)
      废时失业,不事诵读,不力服南亩,不服商贾①,悠焉游焉。只图一身安闲,财用无由而生;必至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切莫游惰。
      三、傲慢(杜傲慢)
      傲,则无谦卑之心;慢,则无恭敬之意。不知人有恭敬谦卑之与世无忤。若失谦卑,而傲慢居心。人不与人为群,犹独木之难支,何益之有?切莫傲慢。
      四、逆伦(绝逆伦)
      一家之尊卑长幼,截然有辨,斯所谓伦。伦之为言常也,而有次第之谓也。若卑陵尊,幼犯长,失其次;而不可以为常,则所谓逆伦。无伦,则类于禽兽。人可类于禽兽乎?切莫逆伦。
      五、奢侈(莫奢侈)
      晏子身为齐相,狐裘三十年。况我等各耕数亩田,所入有限。一旦穷奢极欲,以一日之费,而竭数年之藏,后将难继。贵自己酌量布帛菽粟②,随时而度已耳。切莫奢侈。
      六、豪气(制豪气)
      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圣有明训,端严持身招吉庆,和平处世免愆尤③。仙有劝言,试思气可豪乎哉?丧命亡身,倾家破产,皆豪气所为也。切莫豪气。
      七、邪僻(控邪僻)
      读史而见有所谓天主教者,有所谓白莲教者。邪僻易以感人,不但愚夫愚妇迷入其中,恒见有文人学士亦入其中而不悟;竟构枭首④之祸。此邪僻之大,固当深戒;即一言一动,自有正大光明之理,可以率由。敬之,慎之,惟束其身于五伦。切莫邪僻。
      八、争讼(勿争讼)
      易曰:君子作事谋始。盖谓善其始。以遇争讼之端,篆词首言讼终凶。夫讼何以凶?委其身于法吏,又耗费其钱米。争讼不已,必至钱米罄尽,流落不堪,凶何极矣!切莫争讼。

      摘自清朝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年修篡皮氏家谱制

      注释:
      ①商贾:商人,古时特指坐商。贾,音gù,
      ②菽(shú)粟(sù):菽,豆的总称;粟,谷子,即小米。
      ③愆尤(qiān yóu):罪过,过失。
      ④枭(xiāo)首:旧时的刑罚,把人头砍下,并且悬挂起来。

    • 0
    • 0
    • 0
    • 5.6k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