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学家皮明庥
2016.12 本报讯(记者万建辉李少峰)历史学家、武汉市社科院研究员皮明庥因病医治无效,于1日逝世,享年85岁。市社科院城市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原所长张笃勤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他于2日上午得知皮老逝世消息,感到震惊、悲痛。
皮明庥,1931年出生于江西省萍乡,是武汉著名历史研究专家,曾任武汉市社科院副院长,有武汉“活历史”“武汉通”之称。他为武汉写史60多年,以1200多万字的著述成果享誉全国,在国内外发表文章300多篇,主编或出版了《武汉通史》(十卷本)《武汉百年史话》《一位总督·一座城市·一场革命》《高山流水·知音江城》等著作40多部,从不同侧面构成了一幅全景式武汉历史长卷。
1951年,皮明庥被选送到汉口高级步兵学校学习。自此,他与武汉结缘,踏上了为城市著史的路程。一有空闲,皮明庥就会寻访汉口的老街道,为治史寻求佐证。琳琅满目的汉正街商品、风格各异的老房子、热火朝天的打铜街敲击声……让他对大武汉的热爱日益加深。
1981年,时逢辛亥革命70周年,在武汉师范学院历史系教书的皮明庥骑着自行车跑遍武汉三镇,踏访10余处辛亥革命遗址。当时,他看到起义门因年久失修而破败。走访归来,皮明庥奔走呼吁重修起义门。
2006年,他从清康熙年间《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查证到木兰故里在黄陂,为黄陂木兰传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
皮明庥曾对长江日报记者说,如果我们不能善待这些遗产和财富,不及时对之进行清理和保护、利用,任其消亡,历史就会在我们这一代手上出现断裂。
近年来,年事已高的皮明庥仍发挥专业优势,活跃于各种公益事业。“我虽然没有生于斯,但是我长于斯、工作于斯,为武汉历史存真是我的夙愿。”皮明庥曾说。
董玉梅:
他热爱武汉,“用心”研究武汉
武汉地方志专家董玉梅说:“皮老是我的大学老师,当时在湖北大学的前身、武汉师范学院,皮老是系主任。作为老师,皮老平易近人,做学问认真。晚年他的身体不好,动过手术,多年前就摘了一个肾。”
皮老治学最大的特点,是有人指出问题,他乐于接受,实事求是。
皮老主编的《武汉通史》,有人把发现的许多问题写在一张纸上,找到他。皮老热情接待了来客,逐条检查核对,错了就承认、更正,并对来客表达了感激。
董玉梅说,作为学生,她参与了老师的一些研究工作。比如《高山流水知音江城伯牙与钟子期的史事传说》这本书,她协助皮老编写,皮老当时一定要去蔡甸勘察钟子期故里,看钟子期碑文,说亲眼看过,写得才准确。
皮老编写的《汉口五百年 新编汉口丛谈》,至今还有很多人查阅;编写《木兰传说》以及与张之洞相关的书,他也做得非常认真,非常好。
《武汉通史》是皮老在70高龄,已退休多年后,主持编写的;集中了一批专家学者,包括省社科院、市博物馆、市党史办、市史志办的专家,他把这些专家、资源都整合起来,这是别人没有做过的。
前几年,市社科院出版了3卷本的《皮明庥文集》,是对皮老研究工作和个人贡献的一个总结。
皮老曾对她说,他是江西人,但到了武汉多年,就把武汉当作自己的家乡,他热爱武汉,所以对武汉的历史文化研究“用心”,知道缺什么,知道要补什么,对武汉历史研究情有独钟,锲而不舍。
(记者万建辉)
张笃勤:
他的武汉通史研究工作具有开创性
张笃勤告诉记者,皮老最大特点是勤奋,他早年在部队,后来从事宣传工作,就开始业余研究历史,写了太平天国在湖北的一些论文、小册子。走上专业研究的道路后,皮老著作等身。而退休后,皮老退而不休。
皮老主持编写《武汉通史》这样一部大部头的通史,具有开创性,以前没有人做过,要说有,也是他本人编写的30万字的《武汉史稿》。
他在中国近代史研究,尤其是武汉通史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在皮老之后,许多学者看到研究本地通史的价值,成果逐渐丰富起来。
市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把武汉历史文化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很大程度上,是皮老指导、带动的,这方面的研究水准和成果在全国也是公认的。
张笃勤说,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他调进市社科院,就是在皮老关心、影响下从事近代史研究。皮老对晚辈谦和,对年轻人从事研究比较放手,鼓励大家搞研究。
皮老和一些学院型学者不同,他做研究的同时,还关注社会、关注现实,不是书斋式的研究者。
由于长期伏案劳作,皮老两度中风,但他依然没有放下自己钟爱的研究工作。几年前,在江汉大学举行城市史会议,皮老露过一次面,后来二度中风,腿脚、眼睛都不方便了,就基本不出门了。
(记者万建辉)
皮明庥主编《武汉通史》(十卷本)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