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查看作者
    • 皮姓起源——中华皮姓的十个渊源

      皮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皮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皮工,是早在殷商时期设置的官位,属于天子六工之一,时称兽工,即制革工。在人类掌握纺织工艺之前,这是非常重要的官职。
        “天子六工”,指职掌六个部门的工匠之官,分别是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到了西周时期,兽工改称为皮工,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职业技术官员。
        在皮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兽工氏、皮工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皮氏,是非常古早的皮氏,远早于史籍《风俗通义》及《元和姓纂》中所记载的姬姓皮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卿士樊仲皮,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义》及《元和姓纂》记载,西周初期,鲁献公姬具的次子叫仲山甫,是一个贤良之士,他曾辅佐周宣王姬靜(姬靖,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中兴西周王朝,因功受封于阳樊(樊邑,今河南济源),建有樊国。
        在史籍《元和姓纂》中明确记载:“皮氏为周卿士樊仲皮之后。”而樊仲皮,就是建立樊国的那位西周大夫仲山甫的后裔,曾承袭祖职,也担任过周王室的卿士。
        樊仲皮,名姬樊,字仲皮,由于在当时樊氏家族中排行老二,不能成为樊国的继承人,因此他被分封在今山西省的河津县一带,其后人就以他名字的末字来号称其地为“皮氏邑”。一直到了秦朝时期,秦始皇嬴政干脆就将该行政地域定名为皮氏县。
        在樊仲皮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或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皮氏,为该支皮氏一族的最初之源。该支皮氏后来在天水郡(今甘肃天水、榆中一带)发展为望族,并融合了许多北方游牧民族,是为运城皮氏,又称天水皮氏、榆中皮氏、陇西皮氏等。
        姬姓皮氏族人大多尊奉樊仲皮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郑国大夫子皮,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谱》记载:“出郑大夫子皮。望出下邳。”
        春秋时期,郑国的贵族大夫中有个人叫子皮,为执政上卿子展的儿子,后接替父亲为执政上卿,是郑国历史上著名的贤臣、相国。
        在子皮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皮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皮氏后来在下邳郡(今江苏邳县下邳故城)一带发展为望族,因此又称下邳皮氏。
        该支姬姓皮氏族人皆尊奉樊仲皮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贵族大夫戴叔皮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戴叔皮是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出自宋国贵族戴氏世家。戴叔皮原来是公子御说身边的著名谋士,他在平定南宫长万之乱、辅佐子御说即位为宋桓公的过程中立有大功。
        宋桓公拜戴叔皮为大夫,选五族之贤者,为公族大夫。
        在戴叔皮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皮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有熊氏之后,属于以官爵称号为氏。
        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士大夫叫有熊氏,其后裔中有人自改为复姓詹葛氏,后因读音讹,被世人记为诸葛,便干脆称作诸葛氏。
        后来,诸葛氏因得罪了君主而逃出齐国,到越国出任大夫。他死后被追封为“景皮公”,其儿子因此被人称“小皮公”,后来就依此改姓为皮氏,世代相传至今。
        本书按:
        此说出自该支皮氏自撰的家谱文献《皮氏宗谱》,但遍查史书皆无所记载,因此,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六个渊源:源于祁姓,出自春秋末期越国大夫鸱夷子皮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鸱夷子皮,就是春秋末期著名的越国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家范蠡在治产经商时所用的名字。
        据史籍《姓纂》的记载:“帝尧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灭杜,杜伯之子温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于范,遂为范氏。”在史籍《左传·昭二十九年》中也记载:“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范氏,其后也。”在史籍《潜夫论·志氏姓》中亦记载:“帝尧之后有范氏。”
        早年的范氏家族中有一很著名的历史人物叫范蠡。范蠡也是古代民间财神的原型之一,被尊为“商圣”。范蠡在山东定陶治产经商时一直自称“鸱夷子皮”。
        在范蠡的后裔子孙以及门生弟子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鸱夷子皮氏,后分衍为鸱夷氏、子皮氏,再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夷氏、皮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其皮氏即定陶皮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乌蛮族,出自唐朝时期南诏王国第四世王皮逻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皮逻阁,公元697~748年,亦称魁乐觉、蒙归义,云南蒙舍州乌蛮族(蒙舍诏部落)贵族,著名唐朝南诏王国第四世王。
        古代的“乌蛮族”,即指今云南地区的巍山彝族、大理白族的先民。
      皮逻阁生有四子,即长子阁罗凤、次子诚节、三子晟崇、四子成进。传说长子阁罗凤并非皮逻阁的嫡亲,只是一名养子。
        皮逻阁逝世时,王位承袭就出现了激烈的争执。在一场内部纷争之后,阁罗风由于文韬武略,战功卓著,最后赢得了王位。而皮逻阁次子诚节则因争夺王位失败而遭放逐。
        皮逻阁之子阁罗风通过十多年的开拓,此时的南诏已不是蒙舍川的那个小部落,一个雄踞西南的强大地方政权已呼之欲出。对天高皇帝远的南诏国,强盛一时的唐王朝已显得力不从心了。
        在皮逻阁的次子诚节、三子晟崇、四子成进的后裔子孙中,均有以先祖名字中的首音之谐音汉字为姓氏者,汉化称皮氏,世代相传至今,成为今天西南地区彝族、白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的皮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辽国时期官吏皮室军,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
        在辽国时期,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设置有著名的“皮室军详稳局”。
        皮室军,就是辽国朝廷的亲军卫队,隶属于北面军官院主(北院大王)统辖。下设有左、右、北、南、黄五个详稳局,分别掌管各皮室军的政令。
        “皮室”,就是古契丹语“金刚”的意思,辽太祖在契丹各部中亲自挑选了数千名豪勇强健之士,组建成一支心腹亲军卫队,后依例扩建为“皮室”,约六千余人,其装备、战斗力、待遇等都是最高的,各详稳局的首领就称作“皮室”。
        当时,辽国的皮室非常著名,与拽剌、墨离合称“三军”,形成了辽国军队的核心。
        在左皮室、右皮室、北皮室、南皮室、黄皮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汉化为姓氏者,就称作皮室氏、金刚氏,后省称皮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九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末清初蒙古贞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皮玛那乎氏,出自明朝末期驻扎在皮形地区(今辽宁阜新卧凤沟乡和国华乡)的蒙古贞部落。“蒙古贞”,就是最早脱离游牧活动而从事农耕经济生产的蒙古族部落。
        在蒙古语中,“皮玛那乎”即“前哨、守卫、狼烟台”之义,是重要的边境军事设施,明朝军队称其为“烽火台”,蒙古族人则称其为“皮形”。
        世代驻扎在“皮形”的蒙古贞部族人士兵中,有因以为姓氏者,即称皮玛那乎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在蒙古族皮玛那乎氏族人中,有冠汉姓为皮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的社会组织》记载:
        ⑴.满族布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蒲鲜部,以姓为氏,乃东真国国主蒲鲜·万奴的后裔子孙,满语为Busi Hala,汉义“去毛的狍皮、鹿皮”,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皮氏、步氏、布氏等。
        ⑵.满族留济理氏,满语为Linggirl Hala,汉义“黑狐皮”,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皮氏、留氏等。
        ⑶.满族萨哈尔察氏,亦称萨哈集里氏、哈尔察氏,以部为氏,满语为Saharca Hala,满语“黑貂皮”,世居萨哈尔察(今吉林敦化)、伯都讷(今吉林松源)、乌喇(今吉林永吉)、卦尔察(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皮氏、萨氏、哈氏等。
        ⑷.满族尼玛奇氏,满语为Nimaci Hala,汉义“山羊皮”,世居瑷珲一带(今黑龙江黑河瑷珲镇),人口非常稀少。后多冠汉姓为皮氏、颜氏、于氏、杨氏等。
        ⑸.满族乌色氏,亦称吴色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吾塞部,满语为Use Hala,汉义“皮带”,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吉林乌拉(今吉林永吉)、长白山、松花江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皮氏、吴氏、乌氏等。

      ————————————

      钱文忠教授讲述的皮姓来源

      皮姓起源——中华皮姓的十个渊源

      视频:钱文忠教授解读百家姓《皮卞齐》

    • 0
    • 0
    • 0
    • 1.11w
    • 皮贵山皮双喜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