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查看作者
    • 清明节的来由和风俗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因为每到这个时节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于是,在清明节这天踏青的习俗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

      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现在流传下来的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

      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为三天。一直延续至今。

      一、清明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明《帝京景物略》就有记载。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二、清明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着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清明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古 清明节插柳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

      四、清明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五、清明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六、清明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七、清明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 0
    • 0
    • 0
    • 2.1k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